本次workshop试图与学生一起共同推荐一种区别于传统课程设计的新研究设计方法——即从社会现象和相关理论开始,来构建起一个建筑最初的程序逻辑,最终推导出一个设计。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设计、分析交替出现,并相互促进来推动初级概念演化成以建筑的形式出现的设计方案。建筑将成为我们研究的映射,而非仅仅是形式语言的表达。
多年以来,学建筑的同学们普遍地要经历一个“困惑”的阶段,对建筑学(尤其是建筑设计)如何去学习、为何去学习感到困惑。而困惑之后,或者因无奈而颓废,或者放弃思考,或者转向其他,当然也有的能够在挣扎之后豁然开朗。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城市、建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收获新的研究方法、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本次workshop试图与学生一起共同推荐一种区别于传统课程设计的新研究设计方法——即从社会现象和相关理论开始,来构建起一个建筑最初的程序逻辑,最终推导出一个设计。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设计、分析交替出现,并相互促进来推动初级概念演化成以建筑的形式出现的设计方案。建筑将成为我们研究的映射,而非仅仅是形式语言的表达。
ACG SAILING STUDIO
TRANSBOUNDARY WORKSHOP
寒假工作坊时间:
2020年2月10日-24日
北京切片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形态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一个缩影。以环为基本单位从中心向周围扩散的城市结构,使得城市的发展逻辑与功能分布不得不围绕着“环”这一概念来产生。那么这些“环”的剖面则成为了城市的缩影。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希望首先通过沿着城市环路剖切来建立起一个研究范式,通过剖面图将城市现有的空间结构转化为一个个剖切标本。在对这些标本进行研究后,我们将对其进行解构和重组,原本固化在以“环”为单位分布的空间形态中的活力可能被重新激发出来,原有的单一环状结构将有可能在立体空间中被打破,并形成新的城市空间构成可能。
最终,我们希望提供一个对城市发展与规划具有批判意义的设计成果。在北京的语境中,城市文化、属地资源与时代元素融合,始终是这座城市板块运营的首要命题。
No.1 导师介绍
毛磊
○ 方石建筑(Monolith Architects)创始合伙人。
○ 毕业于荷兰贝尔拉格建筑学院,曾就职于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
○ 其建筑及研究作品曾参加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北京国际设计周等。
○ 其所带领的方石建筑设计的作品X-cinema(多功能影厅)曾获得AIM国际建筑大奖,作品HYPOTENUSETHERMAE(斜边浴场)在Arch Out Loud竞赛中获二等奖。
○ 其曾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与长安大学建筑学院,译著《作为界面的城市——数字媒介如何改变城市》。
▲导师作品▼
No.2 课程成果
一个所有成员整合在一起的设计大图,为所有人可以使用的。每组成员有自己的研究图,由组内成员共享。个人的设计图,属于每个参与者个人。整个设计可以集合成册,作为每个人的共同成果。成果可作为一个项目放入作品集或作为背景提升项目。
(以上为毛磊导师在长安大学指导的“公共空间的间隙”工作坊学生成果)
0.3 课程对象
申请 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 硕士可能的学生,有一定的软件基础与设计基础。
No.4 课程安排
第一阶段 :学员将会分组进行调研,并形成小组调研成果;
第二阶段: 学员将会各自基于自己所在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各自的设计;
第三阶段: 所有学院各自的成果将整合成一个超越建筑对城市发生影响的设计。
需要软件:CAD/PS/AI/ID/SU/RHINO
如果有同学说建筑学入门比较吃力的话,那么吃力的内容应该是在建筑的人文内容上。作为工程的建筑,学生可以很轻松的以工科的思维去把握;但是作为人文的建筑却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而建筑的人文属性,却恰恰是建筑最核心的、我们的教育中又最缺乏的品质。
具体的说来,方法上主要的是整体思维和经验积累。经验积累的方法是个基本的方法。因为建筑学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法则,关键靠见多识广。所有建筑的问题,都要依靠大量的阅读和实地调查去获得经验。在大量的实例学习中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将会逐渐提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想要学好建筑设计,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长远的规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思考 :建立建筑设计逻辑思维方式,学会从建筑师的角度去思考建筑、空间与人的关系;
2、表达 :掌握将思维具象化,向他人表达自己想法的基本技能,包括:制图,模型,口头陈述等;
3、数理 :熟记若干基本的数据,融汇贯通,以应用于实际操作,例如:人体尺度,常用结构数据等;
4、调研 :通过对实例的调研,学习前人的设计经验;
5、实操 :从最简单的设定开始,尝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