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留学

首页 > 艺术资讯 > 导师专访:她说,充满故事的建筑设计=扎实的基础+乌托邦的情怀+跨界的思维

导师专访:她说,充满故事的建筑设计=扎实的基础+乌托邦的情怀+跨界的思维

发布时间:2019-10-17 艺术留学咨询:400-612-8881

无论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还是空间设计,都是很辛苦的行业,需要长时间付出才能看到回报。虽然学习的过程非常辛苦,经常会熬夜画图,但是我们从中也享受着设计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她说,对于设计,她是有“乌托邦情怀”的;她说,学设计的人不能只把精力放在自己的领域,需要拓宽眼界,看更多,学更多;她是严谨、敏锐,又极具亲和力的专业导师;她是将情怀付诸实践的优秀设计师;她是我们今天的专访主角,ACG特级教师、同济校区教学教研主管 沐沐老师!

 

 沐沐老师 

ACG国际艺术教育 特级教师

ACG上海同济校区 教学教研主管

 

 艺术履历 

 

毕业于英国布莱顿大学  室内建筑专业硕士

○ 毕业设计入选“学院优秀设计”并收录在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集

○ 跟随导师参与“London post Olympic Regeneration”规划项目,并参与伦敦水上中心再利用项目方案设计

○ 曾任 清华大学设计院清尚集团商业空间组设计师

        CDnA建筑事务所商业空间组设计师

        Gensler建筑事务所商业空间组设计师

○ 曾参与万达、王府井、未来城等商业空间类项目

担任Nike、DSM、IMAX 等商业空间项目设计师

○ 曾参与City On Shopping Center, Chengdu;CNCC office, Beijing;More Future Shopping Center, Xian等大型综合体项目商场主体设计

 

 教学经历 

 

○ 拥有5年以上升学指导经验

○ 担任ACG 上海同济校区 教学主管

○ ACG上海同济校区 建筑与室内专业 教研组负责人

 

 教学成果 

 

曾辅导上百名建筑、室内、景观设计的本科、研究生学生。学生成功拿到美国、英国、澳洲、欧洲名校offer,如Cornell、UPenn、USC、CMU、RISD、Pratt、UCL、UAL、RCA、RMIT等。

 

 教学优势 

 

○ 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引导和跨学科迁移

○ 观点鲜明,思维严谨

○ 能快速发现学生在设计当中的问题,并给出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

○ 熟知各个国家不同专业的作品集偏好和申请标准

○ 能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申请的作品集方案

 

Architecture starts when you carefully put two bricks together.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密斯·凡·德罗

 

 与建筑设计的结缘 

 

Q:为什么会选择建筑设计这个专业呢?

 

A:我的设计启蒙比同龄人要早一点。高中时候的目标是考中央美院设计系,于是就跟着中央美院设计系的教授学习设计理论和观念。央美自成一体的“设计思维养成体系”在国内一直走在前沿,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当时接触到了很广泛的设计讯息,包括平面和建筑。

我还记得当时每天的任务就是大量的临摹和学习大师的作品:像席勒的速写;荷尔拜因的铅笔素描;莫兰迪的构图与色调;印象派的色彩;Saul Bass的标志与海报;福田繁雄的海报;Frank Gehry,Peter Eisenman,Zaha Hadid的解构主义等等。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建筑,也正是这些学习和积累,让我打下了良好的审美基础和正确的设计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我最喜欢做的作业就是临摹建筑大师的模型,当时最感兴趣的就是解构主义大师的作品,他们可以把建筑的体块分解的非常彻底,又重构的非常巧妙,也正是这个习惯使得我对空间与建筑的兴趣越来越大,于是决定专门学习这个专业。

 

Q:您在建筑行业中有比较偏爱的大师吗?

 

A:我喜欢的大师太多了,像Renzo Piano、Alvaro Siza,像新锐建筑师BIG、MVRDV、Tomas Heatherwick、Sou Fujimoto等等,真的很难确定哪个最喜欢。因为大师都各有风格和特点,都是我学习的对象。其他领域的艺术大师我也会特别关注,不会只局限在建筑领域。学设计的人不能只把精力放在自己的领域内,需要拓宽眼界,看更多,学更多。

Q:建筑设计师通常会从哪些方面去来评价一个建筑或室内设计的作品?

 

A:其实对于一个作品的理解,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就像欣赏一幅名画,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能看到、解读出来的内容也都不一样。

 

解读建筑一般会从他的人文价值、建筑造型、内部空间布局、材料与结构等多个方面去看,有故事的建筑必定会从其中的某个方面凸显出来,一栋好的建筑设计一定是在这些方面都非常考究和经得起推敲的。

建筑师本身也有自己的设计理念,他做的建筑一定会以凸显自己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为先,比如说王澍。他的设计理念就是“将建筑扎根本土化”,强调本土材料的再利用,发掘材料与结构的精髓,再杂糅到建筑当中。因此,在解读他的建筑设计作品的时候,侧重点就要多放在这个方面。

 

 设计之声 

 

Q:如何找寻设计的灵感?

 

A:现在网络资源发达,网上可以找到太多的设计素材和灵感。我个人非常爱装置艺术,因为装置艺术是一种很好的把理念与客观相结合的艺术表达形式,其中很多作品是大型的三维作品。

 

这种结合方式在很多方面跟建筑设计的思考和实现方式有相通之处,所以我的资料夹中最多的素材可能就是装置艺术了。当灵感匮乏的时候,看的最多的也是装置艺术,我觉得也可能是我的脑回路比较特别吧,喜欢抽象与概念的东西,并且真的可以把这种语言应用到建筑与空间的设计上,成为一件作品。

沐沐老师学生作品

 

Q: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怎么解决的呢?

 

A:在国内学习的时候,遇到最多的困难应该是“如何开始一个设计”吧,这也是我求助于国内老师无果,转而出国留学的原因。幸运的是在国外的学习当中我找到了答案,掌握了一套“如何做设计”的方法论,这让我如获至宝。其实这个问题现在的学生也同样会面临,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不断地观察、记录与试错。

 

国内的学生普遍缺少试错的胆量,总是怕做不好,不敢迈出第一步;但在国外的学习过程中,导师是很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的,有时候某个课题,导师只会给定一个或几个关键字,或者只明确研究的场地范围,不会告诉你设计目标,这个目标得靠自己找,这就是一个放手让你观察、思考、试错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才会慢慢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设计、可能的设计结果是什么、如何一步步推导出这个设计结果。只要迈出这一步,原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沐沐老师学生作品

 

 责任与情怀 

 

Q:和ACG是如何结缘的呢?

 

A:毕业后我先后在清华大学设计院清尚集团、CDnA建筑事务所、Gensler建筑事务所等几家事务所工作。工作几年后无意当中知道有ACG这样一个平台在做作品集方面的辅导。


因为我出国的准备工作都是自己DIY的,从找学校、与学校的联系和对接,到做作品集、申请、签证等等,所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当时就觉得我的这些经验可以或多或少地帮助到学弟学妹们,让TA们少走弯路;再加上ACG“一心一意做教育”的教育理念跟我的想法非常合拍,在工作内容方面,也可以让我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学术,于是我便加入了ACG。

说到底还是在设计方面有一点自己的乌托邦情怀在,并且我也有意愿成为促进国内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一份子。

 

Q:从建筑设计师到艺术导师,您是怎样做的转变呢?

 

A:我觉得这种转变对我来说不大,事务所的工作是根据既定的一套设计流程,你的设计是服务客户的,客户要的成果就是设计结果;导师的工作也有一套教学流程,但这套流程是针对作品集和学生的,导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客户是要申请的学校,他们要的是设计方案的最终呈现。

 

其实建筑设计也好,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也好,设计方案和设计结果都是捆绑在一起的,产业里更注重后者,学校里更注重前者。当有了产业经验之后,设计师到艺术导师,就只是侧重点的不同而已。

 

当然,我个人感觉,做导师的责任更重,因为你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以便迅速判定学生的特点、设计能力的缺陷,并对此给学生作出最直接的反馈和解决方案。作品集中设计项目的安排、每个项目中设计重点的设置等等,都需要导师帮助学生进行把控,以符合学校的录取标准。做一名设计师,设计不过审可以修改,但作为导师,申请结果影响着学生的前途,所以我们的工作并不像外人看起来那么轻松容易。

沐沐老师学生作品

 

 教学理念 

 

Q:您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哪些技能的挖掘和培养呢?

 

A: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因材施教,但是会比较侧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我比较反对一上来就把建筑设计推上神坛,去塑造一个“建筑学晦涩难懂,不是一般人能学好的高深学科”的假象;相反的,我会喜欢用简单而直接的方法去教学生理解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这也是我的一个教学理念。

 

对于高中生,我不会一上来就讲技术、理论和构造等等这些专业性的内容,这是本末倒置的。建筑学的教育应该是从审美和本性开始的。

 

“审美”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优秀的东西;“本性”则是用自己的认知模式,去探索和创造,是一个驱动力。所以,具体到方法上,最开始要做的就是动手和动脑,即观察、记录、画图和做模型。当你建立起了这个基础,后续再加入专业的知识才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而对于本科生,设计思路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绝大多数国内院校的设计教育较为忽略对设计思路的引导;但对于申请学校和在校学习来讲,设计思路就需要被单独建立和强化。当你建立起来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论的时候,就可以应对任何设计难题了。

沐沐老师学生作品

 

Q:现在学生在做设计方面的“通病”是什么?

 

A:其实在每个学生来上课的时候,我都会把这个问题反过来问TA们,得到的答案出奇得一致:缺少设计动机和过程。可能这也是TA们在向我寻求帮助的原因吧。

 

国内学生普遍将大量的精力花在设计图纸和效果图上,并且对“设计过程”这个词有误区,以为设计过程就是补几张手绘草图、分析一下体块和形式,再放几张地图,画一下流线作为场地研究。

然而这并不是“设计过程”的全部,这个过程的英文叫‘development’,它是一种发展关系、逻辑关系的存在。外国导师对中国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How do you develop your idea?其实就是对设计过程的质疑。对于国内学生来讲,这个“通病”其实很好解决,就是追根溯源,去想一想自己当初做这个项目的初衷,把自己的思考准确地在图面上呈现出来,建立起逻辑发展关系,让别人可以根据你的逻辑读懂你的设计,问题就解决了。

 

Q:您认为不同国家/院校的建筑大类专业(建筑、室内、景观、空间)在录取上有哪些不同?

 

A:我觉得国家之间的区别不明显,学校之间倒是略有倾向性。个人感觉每个国家排名越靠前的学校,越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可以天马行空地做方案,更加宏观,比如英国的The Bartlett、AA,美国的SCI-ARC、藤校,澳洲的RMIT。当然,这也和学校的课程发展方向有关系,所以,在招生方面会有所侧重。其他学校(包括欧洲的其他院校)相对偏务实和策略性。

 

 给同学们的建议 

 

Q:您对现在正在申请建筑大类专业的学生有什么建议吗?

 

A:提早准备!最好提前1年到2年。太多同学最后不是因为“设计做不出来”,而是因为“没有时间做”。时间是有限的,你无法同时兼顾语言考试和作品集准备,尤其申请美国的同学。

 

Q:对就业方向和环境感到困惑的学生,您有什么建议吗?

 

A:设计行业最缺的永远都是优秀的设计师。所以无论建筑、室内、景观还是空间,不要以“好不好找工作”作为前提来决定你学哪个专业,而是要先确定自己是不是喜欢和热爱你所学的专业,然后做到自身优秀!永远不要放弃学习!这个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未来的建筑界一定会是“参数化、BIM、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与传统建筑设计联合主宰的。

现在这些技术已经开始大放异彩了,或许建筑设计师将来可以不用再纸上谈兵,这些新科技会在建筑、室内、空间艺术等方面提供快捷的工作流,让图纸上的方案可以高效、准确并经济的建造出来,造福后代。也为将来就业提供了更开阔的领域、更多的选择,建筑设计也必将成为与未来时代接轨的刚需。

 

 沐沐老师寄语 

 

无论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还是空间设计,都是很辛苦的行业,需要长时间付出才能看到回报。虽然学习的过程非常辛苦,经常会熬夜画图,但是我们从中也享受着设计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我希望每一位选择这个专业的同学都是怀抱着对这个专业的热爱来的,我们应该尊重当初自己的那份选择,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思考、多积累,认真的对待自己学校的项目,充分利用假期的实习时间积累产业经验,这样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才会有更大的竞争力。

返回资讯列表

在线提问导师

Ms Dong

伦敦艺术大学 · 展示空间设计

咨询

热门搜索

  • 美国留学
  • 英国留学
  • 纯艺
  • 日本留学
  • 服装设计
  • 伦敦艺术大学
  • 动画
  • 皇家艺术学院
  • 帕森斯
  • 罗德岛
艺术留学评估

申请专业: